将此字符填入左边的框框中即可
 
 
再婚家庭的代际关系
 

发表人:绿缘空间  发表时间:2011/10/22 15:20:09 点击数:1325

再婚是当代世界普遍的婚姻现象,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再婚率都在悄悄地上升。再婚率的上升,不仅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婚姻价值的期待,也表明了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信心,即认为再婚可以实现美满的婚姻,重建后的家庭可以成为新生活的基地。然而,婚姻学家的调查发现,再婚使当事人从单身状态的孤独和忧伤中解脱出来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困惑、压力与挑战。再婚家庭的夫妇能否与孩子和睦相处,是这类组合家庭和谐稳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继子骤临

    妻子不能承受的失落

    有人说,再婚家庭的关系往往比一般家庭更脆弱,更容易破裂。究其原因,再婚家庭有两个敏感"雷区",一个是对方前配偶的影子在家庭中的影响,一个是和对方与前配偶所生子女的代际关系问题。如果说前一个"雷区"还可以比较从容地避开的话,第二个"雷区"就得通过感情超量的投资,使孩子和现配偶都对你建立信任感,逐渐拆除情感上的篱障,使这个问题不再那么敏感,才能建立比较和谐的家庭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往往引发代际间的矛盾,更会造成夫妻关系的紧张。再婚家庭就像一个"易碎品",不加以特殊的呵护就要破碎,而最容易出现裂缝的地方,就在继子女和继父母关系上。

    刘君,36岁,而立之年才步入婚姻的殿堂,并且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三年前,他的婚姻走到了尽头。双方在离婚时达成了协议,儿子由母亲抚养,刘君每月支付抚养费。不久,刘君再婚了。可能是刘君再婚后的幸福与得意使其前妻深受刺激,也可能是独自照顾儿子真的力不能支,前妻突然一纸诉状再次把刘君拉上法庭:她要求变更儿子的抚养权。刘君二话不说便同意了。可是,儿子却近乎病态地依恋着刘君,时时刻刻缠着他,寸步不离。刘君看得懂,儿子小小的眼睛里,盛满的是生怕被抛弃的恐惧。这情景让刘君的妻子心里颤抖,她感觉到自己在丈夫心目中的分量并不如其儿子,仿佛成了一个多余的人。再三权衡,她决定与刘君分手,再婚小船刚驶出港湾就触礁了,她伤感地对刘君说:"我不在乎你有个儿子,但我受不了你这么处理和儿子的关系。和你在一起,我恐怕永远得和这孩子争夺你的注意力,这太可怕了。有的人,也许只能胜任一个单一的角色,比如你,能成为一个好父亲,但却不能成为一个好丈夫。"

    王艳,一个离婚后带着女儿一起生活的教师,与同样带着儿子生活的单身男士重新组成了新的家庭。然而,再婚后她无法处理好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如何对待女儿与继子的问题上,经常面临各种困惑:或是怀疑自己不能"一碗水端平",或是怀疑对方偏向亲生的儿子而忽略自己的女儿。因此,她平时常常对人诉苦:"为人继母,就像是一道无解的方程式,任凭你如何努力,在这个新的家庭中,总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座标。"最后,他俩不得不再次离婚。

    事实上,因继子女的直接介入而影响再婚夫妻感情的个案举不胜举。再婚的两个人要面对一个如何接受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并学会和他(她)相处的问题,更棘手的是,未成年孩子并非完全是被动的,即使他(她)保持沉默,也有接受或不接受继父母的问题;对新的家庭,他(她)有一个是成为"建设者"还是"破坏者"的选择。那些被带到再婚家庭里来的未成年孩子,最大的担心是害怕失去与之共同生活的亲生父(母)的爱。

    由于亲生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 这些孩子刚刚经历了失去亲生父(母)的痛苦,此时他们会更担心失去现有的父( 母)的爱,他们会强烈地担心继父(母)会夺去许多现有父(母)对他们的爱。与再婚父(母)对继父(母)的配偶角色认同的即刻性相比,继子女对继父(母)的角色认同具有延迟性。因为父(母)名称不仅是一个称呼问题,更是一个感情问题。继父(母)作为父(母)角色的实现,需要先通过爱去赋予父( 母)称呼的情感意义和实际内容。

    克服障碍

    营造美满家庭气氛

    初婚家庭的子女用血缘这条固有纽带,把父母粘合在一起;而再婚家庭的继子女因无血缘关系,比较容易滋生矛盾而起离间作用。再婚后出现了继父母和继子女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子女对继父母不了解、不熟悉;另一方面是社会上对"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关系搞不好"的观念存在着普遍的认同,于是双方都有适应的心理障碍。一般来讲,再婚家庭中的继子女普遍存在以下一些心理状态:

    会产生希望亲生父母重归于好的愿望。父母离异原因虽然多样,但对于大多数家庭的孩子来说,他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倾向,即不愿接受父母分离的现实,希望这种分离是暂时的,期待着父母有朝一日破镜重圆,因此对新的家庭及父(母)的新配偶有距离感、甚至有排斥心理。

    会产生对未生活在一起的亲生父(母)的内疚感。在继子女开始喜欢他们的继父(母)时,担心喜欢了继父(母)就意味着不喜欢未生活在一起的亲生父(母),是对他(她)们的背叛,因此会产生一种较强烈的内疚感。特别是未生活在一起的亲生父(母)在孩子面前指责他(她)的继父母时,这些孩子的内疚感会更加严重。

    会产生各种应付焦虑、担忧、冲突的防御性反应。这时,如果再婚父母以强硬的态度、过激的行为强迫孩子适应自己,孩子可能会把对不负责任的亲生父(母)的愤怒转移发泄到继父(母)身上,以消极态度避免与继父(母)接触。

    上述一些心理状态,都是在继子女身上较普遍存在的,也是正常的和应当被理解的。作为再婚家庭的父母,无论是孩子的亲生父母还是继父母,首先要充分认识上述这些特点,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与教育行为,并在遇到各种困难时泰然处之。

    离婚后无孩子的何英嫁给了有女儿晓晓的刘先生为妻,成了晓晓的继母。可是,人小鬼大的晓晓看见父亲与继母一日比一日亲昵,竟很不开心。一天,她悄悄地对父亲说:"爸爸,我害怕阿姨,一看见她,我的脸就会抽筋。"何英的心理受到很大冲击,思前想后,她决定接纳晓晓:既然做了妻子,就应该爱屋及乌;退一万步说,为了自己的婚姻幸福,也应该善待继女。为此,她去请教心理医生,专家告诉她,由于以往婚姻的破裂,她已对新的婚姻关系缺乏安全感,所以患得患失,在潜意识里害怕继女夺走丈夫对她的爱;同样,父亲的再婚令晓晓对家庭感到很不安全,她一味缠着父亲和对继母的冷淡,都是出于戒备心理。因此,再婚家庭的继父母和继子女之间的关系建立,首先要相互认可,再是要以友相待,最后达到水乳交融、和和美美的境界。从此,何英尽量在晓晓面前展示温柔的形象,争取得到她的认可,每天坚持接送晓晓上幼儿园,并精心料理全家的一日三餐,营造和和美美的家庭气氛,终于使这个再婚家庭成功地迈出了水乳交融的第一步。

    真情互动

    架好代际关系之桥

    如何使再婚家庭的孩子与继父母之间形成一种水乳交融的代际间的亲情关系,不仅关系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关系到再婚家庭的幸福、美满。

    一对结婚已十年的夫妻,因多方面原因最终导致了离异。母亲携带女儿相依为命。几年后的一天,当一位为母亲介绍对象的朋友离去后,7岁的女儿紧紧地搂着妈妈的脖子,眼泪汪汪地恳求:"妈妈,我不要后爸爸,我以后听你的话,我会伺候你……"孩子的哀求和眼泪,曾使这位母亲多次放弃了重组家庭的机会。最终成为这位孩子继父的人,首先以孩子大朋友的身份出现,与孩子一起讲故事、做功课、游戏,日久天长,他终于得到了孩子的认可。孩子接纳他以后,他才与其母亲结婚。现在,一家三口亲亲热热,日子过得甜甜蜜蜜。这个再婚家庭的成功秘诀在于家庭成员之间做到了真情互动。

    对大多数再婚家庭而言,都存在着一方或双方对一个或多个未成年子女负有监护权的责任问题,这就使重建后的家庭不仅要面对如何调适夫妻关系的问题,还存在要调适好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再婚的父母在面对亲生子女与非亲生子女时,存在如何"一碗水端平"的要求。如果继父母只关心自己的亲生子女,而对非亲生子女一般,就会使再婚的夫妻之间出现新的冲突。这些冲突包括:如认为一方总是把其亲生子女的利益放在夫妻利益之上;如发现一方只想自己抚养教育其亲生子女,限制或不情愿让另一方界入其中而产生的受挫感情等。

    离过婚的双方或一方,他们重组家庭时,会对家庭产生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对再次婚姻抱有过高的希望,幻想通过再婚来修正过去的错误。然而,在孩子的眼中,继父母是闯入家庭的"侵略者",是剥夺了他们那残留之爱的"敌人"。继子女们总把优点集中于亲生父母,而把缺点统统加给继父母,继父或继母对孩子合理的批评和指责也会受到误解。 在这种情况下,再婚家庭的父母一定要注意保护子女对未生活在一起的另一位亲生父(母)的感情,可以说,父母有权再选择配偶,却无权强迫孩子接受、承认继父(母)。所以应该给他们时间,不要强迫他们立刻接受再婚的事实;应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消极地评价他们未生活在一起的亲生父(母),允许孩子把他们理想化;千万不要设想用继父(母)去替代孩子的亲生父(母),不要将孩子的亲生父(母)与继父(母)置于互相对立的位置。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血缘不能完全超越后天的感情,关键是再婚后双方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度博爱的胸怀,处理好与继子女的关系。如何视对方的孩子如自己的亲生儿女,甚至更胜一筹,关心继子女、了解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等都是很重要的调适手段。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再婚夫妻的心理距离。再婚能使男方或女方重新获得失去的爱情,也能使孩子得到更多的关爱。通过努力,继父母完全可以在重组家庭中和孩子搭建起亲密而坚固的桥梁。 ■



 
公司地址:无锡市中山路270号天安大厦2301(云蝠大厦旁,地铁三阳广场站11A出口右边大楼,原大洋百货22楼)
手机同步微信:15949245099 18061517399 QQ同步微信:317652116 876225261(择一添加,勿重复添加 )
版权所有:无锡承仁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江苏无锡连元律师事务所 张雁律师    苏ICP备12002701号-1